因應組織改造,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即將進一步成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守護台灣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提出目標、行動策略與指標。做為總族群量龐大的鳥類研究,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計畫結合公民科學,將鳥類研究分為五大支柱進行研究調查,期待於2020年提出台灣第一部「國家鳥類報告」。
林瑞興指出,鳥類具有分類清楚、資訊豐富及賞鳥人口眾多的優勢;國家鳥類報告期待透過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的民間組織、學者與政府機構共同合作,並借重身處社會各地賞鳥愛鳥的民眾,以公民科學方式,也就是科學家與志工們共同合作完成。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回應國際趨勢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簡稱CBD)要求每個國家依據目標,定出行動策略,並發展相關指標來衡量行動策略的成效。CBD通常以10年為一個評估尺度,愛知目標是最近一項文件,依據過去10年的成效,調整、制定新的目標,2020年將是檢核目標達成的關鍵年。
未來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很多事務需與CBD接軌,林瑞興表示,台灣雖非會員國,不過對於國際保育趨勢,一直都有跟進。
保育策略的基礎在於科學的研究調查,往往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經費,公民科學已是國際間用於監測大範圍、長時間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重要機制之一,可大幅度加快研究調查的速度,彌補專業人力的不足。
同時,借重民眾的實際參與,更對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目標的達成有重要的幫助。 5項研究支撐鳥類報告
為了回應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的需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幾年前也開始公民科學的利用。林瑞興在特生中心主持鳥類研究室,2010年即運用公民科學進行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reeding Birds Survey Taiwan,BBS Taiwan),所需要的人力逐年穩定,調查樣區也達到336個,至今已累積數萬筆資料,是鳥類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參考。他計畫2020年之前出版台灣國家鳥類報告,讓台灣鳥類變化看得見。
林瑞興說,目前已針對兩個面向思考,國家鳥類報告的內涵。包括過去做過的成果,如何展現、改善,以適合報告所需個規格;對於還沒做過,則排出優先次序。
目前已訂出鳥類研究調查的5大支柱,包括已有基礎的繁殖鳥類大調查、冬季鳥類調查、水鳥調查(以鷸鴴科、燕鴴科、雁鴨科為主)、稀有鳥類調查以及賞鳥紀錄。
稀有鳥類以具有保育價值的鳥種為主,例如黑面琵鷺、八色鳥、水雉、山麻雀、猛禽、貓頭鷹等監測計畫;賞鳥紀錄則鼓勵鳥友提供賞鳥過程所留下的筆記,透過網路平台彙整成資料庫。
林瑞興預期從這些鳥類調查、呈顯台灣時空變化對鳥類的影響,供政策參考,或至少可以回答台灣生物多樣性現況。 公民力量守護生物多樣性
為推動國家報告的完成,今年初由相關的民間組織、學者與政府機構,進一步形成了「台灣鳥類國家報告夥伴關係」,把政府、學者以及民間力量加總在一起,透過討論與對話凝聚對於鳥類保育與監測目標的共識。
未來還將針對不同規模的議題,細分小夥伴關係以及工作小組,組織、投入相對的人力。
林瑞興說,透過公民科學家多面向的運用,可以協助計畫的不同事務,而各項調查計畫更有如提供了實踐的平台,讓民眾將賞鳥行為轉化為具體的保育行動;更重要的是提供科學教育,讓民眾透過理性思考,了解環境現況,進而能提出解決策略。
鳥會與相關的保育組織「臺灣鳥類國家報告夥伴關係」最重要的組成,不過國內這幾年賞鳥人口雖然增加,鳥會的成員數卻相對萎縮。林瑞興認為,賞鳥之餘,應該能付出保育行動,加入鳥會是行動的凝聚,他鼓勵賞鳥人透過加入鳥會付出保育行動。 國際焦點:遷徙鳥處境難
目前國際間十分關注遷徙水鳥的處境,林瑞興說,台灣位於東亞澳遷徙路線,本身溼地喪失和劣化的情形非常嚴重,加上中國開發快速,濕地流失速度驚人,遷徙鳥原來熟悉的棲地環境改變,讓遷徙鳥類須花更多時間尋找棲地,身體也跟著耗弱,繁殖能力也受影響,族群數補充速度隨之減緩。
東亞遷徙陸鳥的資訊則十分欠缺。因此,建立大範圍、長期且系統性的冬季鳥類監測系統愈發顯得重要。 不一樣的跨年活動──新年數鳥嘉年華
台灣的冬天,鳥類們都在忙甚麼呀?為了揭開冬季鳥類的行蹤,今年12月底,特生中心與幾個環保團體嘗試舉辦跨年數鳥活動,「新年數鳥嘉年華」邀請民眾一起在這段期間,數算周圍的鳥種和鳥數。
誠徵:
鳥老大(樣區負責人):對鳥夠熟習,願意撥空認養「樣區圓」及決定數鳥計畫(日期、採用的方法、設定路線、範圍分配),以及組織、募集調查員。
鳥夥伴(調查員):熟習鳥類,願意投靠鳥老大一起進行鳥類計數,協助照顧鳥鄉民。
鳥鄉民(參與民眾):選擇開放樣區圓,願意支持鳥老大,就能在指定的日期與地點,和鳥夥伴一起快樂賞鳥!
主辦單位:特生中心、中華野鳥學會、台北鳥會、高雄鳥會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