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2) Executive Summary

峇里島椋鳥 Bali Starling (Leucopsar rothschildi) 在IUCN Red List的物種保育等級屬於「嚴重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屬於峇里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特有屬(endemic genus, Leucopsar 為單種屬)。20世紀期間,峇里島椋鳥的族群量因過度獵捕而大幅下降,1990年估計野外族群量僅有15隻,2008年估計全世界含圈養的數量約在100隻個體左右,但每年的數量仍在持續變動。




200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宣佈:「至遲於2010年,讓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在全球、國家、區域等層級明顯的下降...」但是這項目標在2010年宣到失敗,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並沒有明顯的減緩。

關於生物多樣性流失的狀況,秘書處針對生態系、物種、遺傳三個層級設計了多項相關指標加以監測。並強調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五大因素:棲地消失(habitat loss)、過度利用(overexploitation)、污染(pollution)、外來入侵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且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已經超出地球的負荷,遠遠超過2010目標所制定的標準。

生態系 Ecosystem

*雖然降低熱帶雨林和紅樹林面積逐漸有成效,但是淡水溼地、海冰棲地、鹽沼、珊瑚礁、海草床和貝類礁等生態系仍然正大福下降。

*森林和河溪棲地破碎化(fragmentation)和劣化的擴張,亦造成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服務的喪失。

物種 Species


*平均來說,物種仍然面臨滅絕的風險,其中以兩棲類的風險最高,珊瑚的消失速度最快,約有1/4的維管束植物瀕臨滅絕。

*1970-2006年,脊椎動物約減少了1/3,其以熱帶及淡水生態系最為嚴重。


遺傳 Genetic


*作物和家畜的遺傳多樣性在農業系統中也在下降當中。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所帶來的服務對人類的生活、文化及精神層次都相當重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服務的流失將會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福祉。<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帶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育風潮,世界各地增加了許多保育物種的保護區,約170個國家擬定了國家層級的生物多樣項策略及行動計畫。在國際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經費也逐漸提昇。許多行動計畫產生了重要且明確的研究結果,這代表只要有充足的資源和政治意願,就能找到降低生物多樣性流失速度的措施。例如森林濫墾濫伐和外來入侵種開始受到控制,估計至少有31種鳥類免於在上個世紀滅絕。然而,<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所實施的程度尚稱不足。再大多數的國家中,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相關計畫只獲得一小部份的資金支持,且常常受到政府當局的忽視。

棲地消失 Habitat Loss


*熱帶雨林逐漸轉變為作物用地,甚至成為生產生質燃料用地。例如亞馬遜熱帶雨林退化成為熱帶旱林(Savanna)的植群型態,間接的使當地的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了農業的生產。


過度利用 Over-exploitation

*過漁(overfishing)嚴重造成海洋生態系中魚類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污染 Pollution

*農業肥料和污水所含的磷酸鹽和硝酸鹽對內陸水域生態系產生嚴重的優養化,造成漁獲量減少,甚至間接影響觀光旅遊收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外來入侵物種 Invasive Alien Species

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造成動物、植群的分布範圍隨著氣候變遷的過程發生改變,逐漸往兩極移動。棲息於較低溫的遷徙性海洋生物,往赤道遷徙的距離減少,降低熱帶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北寒林和溫帶林的南緣也開始出現大面積枯死的現象,皆是氣候變遷造成生物多樣性大幅度改變或流失的例子。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及海水溫度升高,對熱帶海洋的珊瑚礁生態系變得非常脆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使酸雨增加,進而減少建造珊瑚骨骼所需的碳酸離子。海水溫度升高使得珊瑚白化,在加上污染、過度獵捕及其他壓力的影響,使珊瑚成為消失的速度最快的生物。


然而,目前對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瞭解的越多,所能掌握的機會也越多,不僅能定明確的針對保育工作對症下藥,同時也能實現其他社會目標。尤其針對生態系服務的政策,對人類的福祉有長遠的影響,近期內要阻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並不容易,但是長遠下來,現在就開始採取緊急有效的措施,來支持長期的願景,終究有機會遏止甚至逆轉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趨勢。

對政策決策而言,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以及氣候變遷兩項議題,應該用相同的態度來積極面對,因為兩者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樣是巨大深遠且難以估計的。長久來看,保育生物多樣性、生態系復育及多樣化,應該視為一項高成本效益的投資。其中,無論是生物多樣性或是氣候變遷的研究,科學研究本有其限制與不確定性,但不應以此作為不採取保育行動的藉口。這兩項是議題,科學研究只是議題的其中一部份,必須多以不同角度及立場的眼光來加以考量。

要採取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有效行動,藉以直接或間接的發揮其效益:

*提高土地、水資源、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減少非永續利用措施以及資源的浪費,避免不必要的補貼。
*對土地利用、海域、水域等不同的生態系、保護區、續利用區作審慎的考量與規劃。
*保護利用及獲得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所獲得的惠益應該公平分享於資源來源國。
*積極執行推廣教育,讓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成為主流,進而改變浪費的消費及生活習慣。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三版>強調: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氣候變遷、解決貧困、改善人民健康等等議題不能在分別切割開來討論,應該加以整合、合作運行處理。


「今後十年或二十年內採取的行動,將決定人類文明過去一萬年所賴以存在的環境,是否能在這個世紀之後持續下去。如果我們不能利用這個機會,地球的很多生態系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新狀況,在那種狀況下,生態系是否能滿足當代和子孫後代的需求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